摘要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描述、解释、评价、检测和预测功能。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
系的主体部分,其选取与设定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有很大影响。通过对节水
摘要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描述、解释、评价、检测和预测功能。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
系的主体部分,其选取与设定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有很大影响。通过对节水型城市内涵、建
设目标等因素进行分析,在现有节水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和专家
咨询法设定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集,对典型指标进行说明,并提出对于节水型城市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节水型城市 评价指标 设置
0 引言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描述、解释、评价、检测和预测功能。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描述当前城市范围内的城市节水
基本状况;为分析城市水资源发展和规划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数据;
对城市节水的实际发展状况、政策、措施等做出客观评价;在节水型城市评价数据相关收集与调研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节水相关问题和程
度的检测;节水型城市的评价从总体上预测城市节水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提供依据与借鉴。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
,其选择与设定的科学性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317-005);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B17B0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全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节水评价指标的设置,国内外均有一些研究和实践。国外指标多从生态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类健康、用水量、能
源消耗等角度衡量并设定,但缺乏对城市节水的综合评价[1,2]。我国的节水评价实践主要是国家在1996年和2006年由建设部、
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出台的《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和《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节水型城市相关评价的研究较多,主要考虑产业结构、经
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设定节水指标,但存在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改善方面的评价侧重不够等问题[3~5]。
本文在现有节水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城市节水、减污为核心,以促进城市健康水循环为根本目标,综合考虑城市节水潜力,从节水型
城市的内涵、建设目标入手,提出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集和节水型城市评价展望。
1 节水型城市评价的内容
1.1 节水型城市内涵1996年建设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发布的《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中,将节水型城市定义为:一个城市
通过对用水和节水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用水结构,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其社会、经济活
动所需的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提供的或者当代科学技术水平能达到或可得到的水资源的量的范围内,并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3]。
节水型城市是对城市水系统各环节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管理和行政等措施,有机结合开源、节流、减污,加强用水管理,推动技术进步
,减少新水取用量和排污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调。
1.2 节水型城市建设目标
建立节水型城市的目的是以点带面,推动城市节水积极有效进行,其最终目标是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促进城市水生态
平衡与自然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3 节水型城市评价内容
通过对节水型城市内涵、创建目的等因素的分析可知,节水型城市评价应主要考虑城市节水与城市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的相互关系,
反映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状况、节水管理水平、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状况、资源及环境改善状况等方面。节水型城市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
概括为城市综合节水、城市节水管理、城市节水水平、城市生态改善四个方面。
城市综合节水评价节水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应体现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城市节水管理主要评价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相关节水法规制度、资金投入、公众参与、节水宣传等状况。
城市节水水平用于评价城市水系统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开源、节流、减污水平。
城市生态改善反映城市节水技术措施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状况。
2 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的设定
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全面、明确、清晰、简单、易操作,体现和突出节水型城市的内涵和目的。
通过对节水型城市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以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导,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采用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设置、筛
选指标。
理论分析法是对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目标、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选择那些重要的能够反映节水水平、水资源与城市生
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基本来源。频度统计法是对目前有关城市节水、城市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指标进行频度统计,筛选指标
。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初步提出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根据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意见,进行
统计处理并反馈咨询结果,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最终确定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本文从城市综合节水、城市节水管理、城市节
水水平和城市生态改善四个方面,共34个指标对节水型城市进行评价。
除了评价指标的选取设定外,节水型城市的评价还需要通过指标的评价值和评价权重的确定最终实现,关于节水型城市的指标评价值和权
重的确定将在其他文章中阐述。
3 节水型城市评价典型指标说明在考虑城市健康水循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的设置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节
水指标,也有体现城市水环境改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特点的新增指标。在此对体现低碳、节能、环保的“低碳水处理设施率”指标、反映
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和“地下水水质Ⅲ类以上比例”指标进行详细论述。
3.1 低碳水处理设施率
低碳水处理设施率指城市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低碳水处理设施投资占全年净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设施总投资的比例。
低碳水处理设施是指净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水处理设施,通过国家节能产品认证的产品(随着低碳认证的推广,低碳、节能产品均属于低
碳水处理设施)。目前,在国家已经推出的节能产品目录中,相关水处理设备主要有水泵、电机、变频设备等。
气候变暖和能源安全问题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源安全问题则可归因于化石燃料的使用。气候变化研究人员对于过去一个多
世纪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原因(如太阳输出的变化,火山爆发)并不能作为全球变暖的充分理由,人类
活动(包括使用化石燃料、工农业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变和破坏等)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
要原因[6]。所以减缓气候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减少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碳足迹”。碳足迹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指生产生
活中直接使用消耗的化石能源)和第二碳足迹(非直接排放而是消费者使用各类商品时因制造、运输等过程产生的隐藏在商品中的二氧化碳的
消耗量)。
城市节水也应考虑对气候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的影响,以减少“碳足迹”为目标,推动城市节水低碳化,避免城市节水过程“资源转嫁”
,实现城市节水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城市节水的生态、环境效益最优化。由于第二碳足迹涉及范围广泛,评价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中“低碳”主要考虑对第一碳足迹的评价,即评价城市节水的低碳、节能水平。
3.2 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
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指城市辖区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到规划功能水质要求的比例。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划定的水域分类管理功能区主要包括
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以及混合区、过渡区等。“地表水水功能区达标率”指标,
评价地表水质量状况,反映城市节水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目标,有利于推动地表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保护,促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
3.3 地下水水质Ⅲ类以上比例地下水水质Ⅲ类以上比例指城市地下水水质Ⅲ类及以上(Ⅰ、Ⅱ、Ⅲ类)水面积占地下水评价面积的比
例。
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地下水Ⅲ类及以上水质都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
据,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故选定以Ⅲ类水质为分界线,设定“地下水水质Ⅲ类以上比例”指标。本指标用于城市地下水质
量的评价,反映城市节水的减污作用所促进的地下水质量改善状况,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4 节水型城市评价的思考
(1)节水型城市的评价应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充足的历史、现状数据,是指标存在的最有效基础,基础数据通过一定计
算方法处理后得到定量指标,如城市人均水资源用水量、万元GDP取用新水量、低碳水处理设施率等指标;某些管理性节水因素,如节水法
律法规、管理体制等,不存在基础数据,无法使用定量考核方法,需采用定性指标评价相关内容。节水型城市的评价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
指标为辅,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2)节水型城市的评价应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适时地对评价内容和指标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随着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环保城市
等理念的发展与实践,城市节水评价应不断增加新元素,将低碳、低能耗、水效、环保等创新理论纳入到城市节水评价中,实现节水、减污与
城市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一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适当的时候,还需体现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带来的不同地区的节水评
价指标的差异。
(3)加强评价的竞争机制。对评价指标考核值要进行不同额度的优、次、差分类,促进各评价指标的高效实行。在节水型城市综合评价
时,综合评价指数除了要求达到基本合格指数之外,还应对评价综合指数按照基本合格、良好、优秀进行等级划分,提高节水型城市建设竞争
意识,促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进行。
(4)加强节水型城市数据库的建设,建立节水型城市评价数据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节水型城市评价的软件开发与应用,实现节水型城
市的自主评价,扩大评价对象的范围,促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Margareta Lundin.Indicatiors for measuring the sustainabil
ity ofurban water system-a life cycle approach.Environmental S
ys-tems Analysis,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weden,2002
2 Policy Research Initiative(PRI)Project Sustainable.Develop-
ment.Canadian Water Sustainability Index(CWSI).Canada,20073 刘陶
,吴传清.节水型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34~1364 建设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
委.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建城[1996]593号5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2006.建城[2006]140
号6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Version 11.2003 ○通讯处:100044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E-mai
l:zhangyajun@bucea.edu.cn
转贴于中国论文库 http://www.lwkoo.com